江干区采荷街道一直是市人大机关结对联系的基层单位。按照市委“助万企、帮万户”活动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工作要求,特别是党组书记、主任于跃敏提出的具体意见,市人大机关党组高度重视,召开党组会议专题研究,根据采荷街道实际需求,选派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干部,组成驻采荷街道服务小分队,于3月17日进驻中国服装第一街综合服务中心进行现场办公。市人大机关党组专门发文,要求驻点服务小分队按照市委要求发挥基层治理助理员、企业服务网格员、群众服务办事员的作用,同时做好人大工作调研员,广泛联系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现将三个月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工作
自2018年开始,市人大机关党委与采荷街道“双千”结对,市人大机关立足人大机关职能,聚焦法治宣传,坚持“每月一主题”活动,组织机关干部到社区上党课,邀请社区市民代表参加市人大机关举行系列讲座,在街道和社区宣传人大制度,普及法律知识。组织开展“农副产品进城、市民休闲下乡”系列活动,得到社区居民广泛好评,为“双万”服务小分队的工作打下了扎实的群众基础。服务小分队进驻以来,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坚持党建引领,规范支部活动。服务小分队按照要求成立临时党支部,并于3月16日召开第一次临时党支部会议,会议明确服务小分队要在机关党委的领导下,在采荷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制定每周例会工作制度,传达学习市委、区委有关会议精神,总结本周工作,研究下周活动。在整个“双万”活动期间,临时党支部定期向机关党委汇报工作进展情况。
2.坚持分工协作,优化工作模式。服务小分队根据成员的专业特点,四人小分队分成两个工作小组,一个小组走访规上企业、市场管理层、经营户,重点助力复工复产;一个小组走访社区、居民、人大代表,重点关注社区治理与民生实事。与区人大机关牵头的区级服务小分队开展工作对接,明确共同目标,各有侧重开展工作。市人大机关服务小分队以联系市级机关层面工作为主,区级服务小分队以联系区级机关层面工作为主,互通工作信息,互相配合,共同推进采荷街道各项工作。
3.坚持因势利导,突出工作重点。第一阶段,3月中旬至4月上旬,服务小分队侧重于“助万企”工作。充分利用前期机关“走亲连心三服务”工作成果,针对尚未解决且仍然存有员工返乡难、资金压力大、政策落实难、协税护税难等四类问题的企业,有重点地进行回访,为企业送去政策礼包,提供意见建议,继续协调推进问题解决。基于采荷街道以总部经济为主,主要企业集中在中国服装第一街,服务小分队把工作重心集中在服装特色街区的有序复工复产。第二阶段,4月下旬至6月中旬,采荷街道辖区企业基本实现平稳有序复工复产后,服务小分队工作重心转向“帮万户”工作。走访调研采荷街道16个社区的人大代表、社区工作者和居民代表。收集整理基层社区和居民关注的民生问题,能够帮助解决的,及时落实推动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转交市、区有关部门和采荷街道党工委,持续关注并协调推动问题解决。
4.坚持人大特色,发挥职能优势。服务小分队立足人大职能,结合市人大常委会2020年工作要点,在采荷街道配套开展《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条例》执法检查、《物业管理条例》修订、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无障碍环境建设、民生实事项目督查等工作调研,直接聆听居民诉求,归类整理交付街道及有关部门,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和“未来社区”建设。为推动中国服装第一街平稳运行,提高市场长效有序管理水平,推动建立人大代表联络站,搭建矛盾纠纷调解平台,推进市场管理实现由传统的管理观念向依法治理的理念转变。
二、问题和困难解决情况
“助万企、帮万户”活动开展以来,服务小分队累计走访采荷街道辖区企业91家,社区16个,社区居民53人,收集意见建议173条,协调推动解决问题98个。
1.推动建立全市首个专业市场人大代表联络站。根据于跃敏主任在防疫期间赴采荷街道调研时的提议,服务小分队积极联系市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委、江干区人大常委会及采荷街道人大工委,在中国服装第一街综合服务中心内建立了人大代表联络站。6月4日,郑荣胜副主任专门为代表联络站揭牌。联络站主要服务中国服装第一街及周边社区,通过搭建“专业平台”,汇集“专门代表”,开展“专题接待”,破解“专项难题”,打造智慧会客室、街区议事厅、矛盾调解站,推动街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升级。
2.推动中国服装第一街矛盾纠纷调解平台建设。中国服装第一街现有专业市场22家、经营户14000余个,从业人员近5万,日均客流量10万余人次,矛盾纠纷频发,存在稳定隐患。为高效化解社会矛盾,服务小分队以“建立中国服装第一街矛盾纠纷调解平台”课题为抓手,积极对接市、区两级司法局、市律师协会,在服务中心成立老李调解工作室,打造以老李工作室为基础,22家市场调委会为延伸,专业律师团队为后盾,涵盖普通纠纷、民商事纠纷、涉外纠纷三个层次的矛盾纠纷调解平台――中国服装第一街矛盾纠纷调解平台。平台向市场和经营户提供相关法律资料和政策依据,帮助分析疑难点,提出指导性意见建议,提升分层分类调解能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3.积极参与服装特色街区停车难问题破解。中国服装第一街内现有使用的非机动车数9400多辆,街区内非机动车可停放数仅1682个,停车难问题非常突出。针对此问题,服务小分队联合区道路停车收费服务中心、区城管局、区住建局、江干交警支队协调制定交通改善方案,联合共享单车企业启动共享单车电子围栏管理模式。哈单车从日均1800辆下降到1100辆,美团单车从日均650辆下降到350辆。解放东路、清江路和杭海路等区域增设了约310个非机动车停车位。
4.协调星级“残疾人之家”提升建设。采荷街道工疗站现有康复员44人,其中精残人员24人,智力残疾20人。市人大机关联系邀请市、区两级残联赴现场指导,以打造四星级“残疾人之家”为目标,协调落实有关设施设备和专项建设资金,积极助推星级提升建设。
5.建议调整采荷第二小学南门口红绿灯优化。凯旋路和解放路的三岔路口,距离采荷二小南门仅有200米距离,是采荷二小南部住宅区学生和接送老人必经路口,其红绿灯间隔时间太短,根据接送老人和学生的步行速度和上下学高峰人流量,很难保证人群及时安全地通过路口。小分队将此问题通过“三服务”小管家交办至市交警支队,经协调推进:该路口新增西南角人行信号灯;根据小学的上放学时间,信号控制系统内的行人过街时间得到加长(由原先的35秒增加至40秒以上);上放学期间,交警部门对该路口加强管理,确保学生安全过街。
6.协同治理解放东路部分路段机动车行驶秩序。解放东路上的非机动车道停车现象严重,非机动车只能在机动车道上行驶。特别凯旋路至新城隧道口路段,地面路段只有单车道可供行驶,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因临近四季青服装市场,非机动车流量较大)混合行驶,存有安全隐患。经协调交警部门处理,在该路段设置机非隔离护栏,确保非机动车通行安全,避免车辆违停,也消除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刮擦隐患;同时加强路段巡查管理和执法力度。
三、主要收获和体会
1.走基层要走进群众内心。人大机关是民意机关。密切联系群众,是人大工作的天然优势和工作法宝。走进群众内心,就要顺应群众期盼。要认真摸排困难,找准企业和群众急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真正的实现群众的期盼。走进群众内心,就要坚持务实作风。优良的作风不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而应该内化于心、见之于行,体现在解决问题的实践里、彰显于久久为功的行动中。疫情防控时期,市人大机关在职党员干部职工全员参与采荷街道基层一线疫情防控工作,报到最早,撤离最晚,为街道和社区同志减轻了压力,也在社区居民心中树立了担当作为好干部的形象。走访调研过程中,对群众的需求着眼专业关键小事,能解决的事情通过献计献策、协调对接有关部门来推动解决,不能及时解决的事情问清缘由,耐心为群众解答,同样获得群众的谅解与认可。
2.定政策要惠企利民方便直达。“亲清在线”数字平台,是我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线作战”的一项创新举措,它借助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打造“直通车式”的在线服务系统,是对“亲”“清”二字的有力诠释。“按照传统发放形式,企业找到政策文件还要分析实施细则、填写申请材料,政府部门层层审核拨付,至少要一个月。如今,城市大脑同步比对数据,5分钟解决。”“亲清在线”的推出,在帮扶支持企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少受疫情影响的企业通过“亲清在线”数字平台,申领了政策补助,度过了难关。
3.长本领要深入基层一线。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当前不少年轻干部一出校门就进机关,他们不缺学历缺阅历,不缺思想缺感情,不缺干劲缺韧劲,不缺想法缺办法,要增强本领,就必须走出大楼,到群众中去,到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服务小分队深入到街道、社区,听到的是群众的直接诉求,碰到的都是群众群众的关键小事,增长的是解决的办法和本领,得到的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四、意见建议
1.“助万企、帮万户”活动要常态化开展。“助万企、帮万户”活动虽然接近尾声,但部分疑难杂症,特别是和老旧小区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不能在短短几个月内找到“治病良方”,需要长时间给予关注,持之以恒推进解决。
2.制定政策要及时解决民生诉求。社会不断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政策要根据民生诉求及时调整。整治老旧小区绿化树木的呼声很高,但因相关法律法规和资金限制,修剪枝丫仅能治标而不治本。老旧小区屋顶漏水等问题实有发生,但动用物业维修基金的手续繁琐复杂,且有住户拒不缴纳现象。大物业服务水平,物业费收取仅0.15元/平方米,形成恶性循环。
3.基层减负要上下结合。社区面临的考核较多,例如“杭州办事”“天目新闻”APP下载率考核,“健康码”覆盖率考核、基层四大平台网格员考核等,居民生活必需的,会根据生产生活需要自行处理,否则既给基层增添压力,又招致群众的不理解、不谅解。中央及省、市相继出台持续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文件,不仅要自上而下落实减负的实招,更要自下而上从基层评判减负的实效,上下结合才能答好基层减负这张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