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平区人大常委会结合区情实际,深化“人大+检察”监督机制,联合区检察院,以大运河公益综合保护为契机,共同建立“ 公 益诉讼特邀代表”制度,推动“人大代表+公益诉讼”双向奔赴,携手共织公益保护网。
一是强化联动,探索公益诉讼新路径。区人大常委会以推进人大代表“双岗建功”为抓手,联合区检察院建立“公益诉讼特邀 代表”制度,引导推动全区各级人大代表围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公益诉讼领域,充分发挥自身接触面广、调研活动多、监督效力强以及专业知识水平高等优势,有效拓宽公益诉讼线索渠道,推动人大代表建议和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的双向转化。 同时,通过邀请人大代表参与公益诉讼案件办理,对检察机关办理公益诉讼案件进行全方位监督,不断提升公益诉讼检察的公信力和办案质效,实现人大监督与公益诉讼监督的共赢多赢。
二是选聘代表,汇聚公益保护新力量。 结合代表个人本职工作和自荐情况,从区人大代表中择优选聘热心公益、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 10 位人大代表作为首批“公益诉讼特邀代表”。同时,强化“特邀代表”培训,确保代表在参与公益诉讼工作时能够 精准把握问题,有效提出建议。 7 月 11日,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首批公益诉讼特邀代表聘任仪式暨大运河公益保 护协作启动仪式举行,并挂牌成立“大运河公益保护”基地,以人 大代表+检察官”的高质效履职,合力助推大运河沿线生态环境改 善、文化遗产保护、产业迭代升级。
三是创新机制,筑牢法治监督共同体。在制度设计上突出人大监督和检察监督“双向转化、双时共进、双层监督、双向贯通” , 不仅强化了两种监督的协同作用,还为热心公益、具备专业素养的人大代表搭建了一个直接参与、推动公益诉讼实践的平台,围绕公益诉讼办案领域,形成了“ 代表建议或检察线索—检察办案—检 察建议转化或代表建议提出—跟踪反馈”的良性循环。 在“ 大运 河公益保护”基地挂牌当天,通过对大运河的深入调研踏看,“特 邀代表”就河道的垃圾漂浮治理难问题向区检察院提出了 2 条意见建议并获得了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