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建德市人大常委会积极作为,聚焦建筑垃圾管理难题,充分发挥监督与推动作用,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为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一是强化制度供给,夯实治理根基。紧紧围绕省、杭州市关于建筑垃圾的管理要求,开展建筑垃圾整治工作督查活动,多次赴分类办进行专项研究,督促部门加强制度供给,推动政府印发《建德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文件,确保建筑垃圾治理工作有章可循。坚持跟踪问效,组织市镇两级人大代表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题视察,重点听取相关部门落实文件情况和“无废城市”创建情况报告,实地查看建筑垃圾非法倾倒黑点,了解企业废物处理、“17”清废智治系统应用等情况,督促制度规范执行。同时,联合组织开展多样化宣讲活动,有效提升各方对建筑垃圾管理政策的认知度和遵守自觉性。
二是聚焦资源利用,破解消纳难题。紧扣治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将建筑垃圾末端处置纳入年度监督计划,与代表建议办理等工作相结合,实施全流程嵌入式监督。组织人大代表深入实地,踏勘消纳场所选址,了解各点位地理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保障选址科学合理。在场地建设和审批环节,代表建言简化流程、挖掘本地资源,推动资源化利用,实现渣土不外运,达成产消平衡。目前,在市人大的持续关注与推动下,建德市新增备案15处消纳场地,可消纳容量达359万方,有效缓解了建筑垃圾处置压力,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三是闭环执法监督,提升治理效能。强化对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情况的跟踪监督实效,组织人大代表对渣土倾倒等群众反映较为集中问题进行专题监督,定期检查执法工作开展情况,协同打击建筑垃圾倾倒违法行为。组织专项监督组开展常态化巡查,借助无人机等科技手段,累计交办问题123处,均实现100%整改,有力维护了建筑垃圾管理秩序。助力推进环境管理机制再创新,推动构建实时智慧建筑垃圾全流程监管执法机制,督促相关部门常态化开展跨部门联合执法行动。2024年以来,在市人大的监督助力下,建筑垃圾处置证累计办理28件,建筑垃圾处理方案备案159件,工地备案率与处置证办理率均达100%,累计产生跨区域协作电子联单61795条,向杭州其他区县市移送案件线索9件,建筑垃圾管理实现闭环管控,有效提升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