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余杭区人大紧紧围绕二十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整体目标,聚焦余杭建设城市新中心“十大工程”,以发展文旅体产业、提升城市文化能级为抓手,持续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区内历史文化资源,奋力谱写历史名城保护新篇章。
一是打好“文化牌”,推动文化向文脉深化。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推进情况列入常委会审议议题,每季度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各专(工)委办、镇街(开发区)人大及相关部门赴“良渚文化大走廊”区块、径山禅茶文化村开展调研走访,明确名城保护的目标要求、重点内容、实施步骤、任务分工,确保良渚古城遗址、大运河两大世界文化遗产及径山文化的保护研究与传承利用。同时,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活动领导小组,搭建“领导小组+工作专班”的组织架构,实行责任清单管理制度,做好良渚文化、径山茶文化、古镇文化、苕溪文化、沈括故里等文化基因解码,提升中华文明圣地的国际辨识度和世界影响力。
二是打好“特色牌”,推动盆景向风景深化。全力推进文物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攻坚行动,由牵头工委组织实施,召集良渚遗址管委会、市公安局余杭分局、区文广旅体局、区住建局等部门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执法检查工作协调会,多方听取执法检查情况,通过调研和座谈,撰写上报《余杭区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从源头上坚决防范和遏制各类文物案件和安全事故的发生;以市、区两级民生实事项目专项监督为契机,由常委会领导带队调研督查乡村博物馆建设和农村乡土建筑保护修缮工作,组织文物保护专家进场现场调研,并充分听取属地代表、群众对乡土建筑保护的建议,从根本上盘活乡村博物馆、非遗馆、文化礼堂等设施存量,充分发挥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非遗项目的产业优势,唤起民众文化认同,深化共建共享。
三是打好“生态牌”,推动生态向生活深化。围绕迎亚运、无障碍等工作要求,组建“生态优先、文旅融合”专题调研组,由常委会主要领导带队,听取文旅集团等相关部门汇报2次、实地调研企业10余家,召开专场企业家座谈会4场,收集一手调研资料,摸清文旅生态存在问题,要求相关部门对照A级景区相关标准,提高景区硬环境和服务软环境。同时加大产品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文旅与农业、工业、研学等融合力度,丰富文旅产品业态及特色精品旅游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