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出席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的代表在各驻地会场审议市人大常委会、市“两院”工作报告及《杭州市生态文明之都建设条例(草案修改稿)》等。
制定法规10件,修改法规3件、审议法规草案1件;常态化开展常委会组成人员会前围绕重点议题进代表联络站听取意见建议活动,共走进代表联络站123家,收集到基层代表和群众意见建议2700余条……翻开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鲍海淞代表由衷为过去一年市人大常委会所取得的成绩点赞。“从民生和社会问题的关注者到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者,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生机活力。”她说,在坚定信心的同时,也更加明确了身为人大代表履职担当、实干争先的责任,也必将以更严要求做好“民有所呼,我有所为”,提高自身服务现代化建设的履职能力。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杭州市生态文明之都建设条例(草案修改稿)》是昨天上午代表们现场讨论的重点之一。“本次立法立足市情民意,有特色、可操作、能落地,打造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样板。”立法为了人民,立法依靠人民。徐琼代表说,推动杭州市“生态文明之都”地方立法,离不开广大市民支持和参与,《条例(草案)》通过人大代表联络站、基层立法联系点等多个渠道,向社会各界、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开展多轮征求意见。徐琼提出的多条立法建议,均得到有关单位的认真回应。此外,本次立法不仅是在2016年《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实施基础上的改进完善,更将“生态文明之都”建设拓展到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写入了“数字治理体系”“宁静小区建设”等诸多创新理念,是一部彰显时代特色、回应人民呼声、又充分吸收近年来成功经验,实现集成升华的法规。“在这部满载民意的法规护航下,美丽杭州建设将迈上新台阶。”徐琼说。
“听取杭州‘两院’工作报告后,深切感受到司法实践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一论断,在杭州数字经济与国际都市建设的进程中,正转化为‘两院’主动作为的生动实践。”夏晶晶代表说,市法院报告中提及的“做强法护营商、法护创新、法护开放”尤为亮眼,面对数据合规、人工智能伦理、跨境数字贸易等前沿法律问题,法院通过出台新质生产力司法保障意见、建设中国涉外商事审判网、运行全国首个跨境数字贸易司法纠纷与治理平台等,展现了以高质量司法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而在市检察院报告中提到“护航最优营商环境、护航创新驱动发展、护航数字经济二次腾飞”,增强了发展的信心。此外,市检察院依托公益诉讼大数据监测平台,让“真创新”受到“真保护”。这种对新领域、涉外案件的精准研判能力,恰是杭州营商环境持续领跑的法治密码。“‘两院’报告勾勒的法治图景令人期待。当司法能力与数字经济发展同频、与国际治理规则接轨,杭州的营商环境必将在法治护航下,成为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夏晶晶说。
切实履职,激发优势。在审议讨论现场,代表们举案例、列数据、提建议,热烈融洽,充分彰显着中国式民主的活力,也为杭州高质量发展打开新天地增添更多动能。